大学生活(二)

迷茫中缓慢前行,更加珍惜学习时光

如果读者看完了前面的我的过去系列,或许能在问文字中嗅到种种无奈与不甘,用安慰自己的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实际上,也是告诉自己,似乎没有像大佬那样卷超高学积分的能力。在经历大一学年的愉快生活后,升入大二,面对工科平台大二上的第二次分流(转专业)机会和推免的中坚之年,我能否把握住呢?

大二上

如前文所述,我的大一暑假除了没有学习任何新知识,日子还是过的挺舒服的。暑假结束开学后,整个人的状态也比较轻松,当然也知道这学期有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转专业机会,没有把握住就彻底没了,心里还是暗戳戳有些压力。前面一个月学的很快乐,记得国庆还是那周的周末,和代同学还骑自行车把闵行区南片逛了一片,第一次知道原来黄浦江其实就在学校两公里内,然后骑车去了闵行区郊野公园游玩,本来是想上闵浦大桥的,但是天色已经很晚了,晚上大概八点多回到学校在玉兰苑吃了晚饭,记得当时是苏迪曼杯决赛,小石头燃命打法拿下了桃田,中国羽毛球队再一次捧起了苏迪曼杯冠军。

时间过的很快,大概在国庆结束后几个礼拜,教务处就发布了关于2020级工科平台分流的通知,也就是转专业,当时我的排位在整个机械工程系大概是20%,自然也没有什么可能转入三幻神,瞄准下面的自动化,信工和电科,因为根据往届学长反馈,自动化和信工有较大概率发生撞车,而信工和电科同属于电子系,培养计划上差不太多,我就选择了电科为第一志愿,当然大家都知道在工科平台转专业第二志愿几乎是没有什么用的,但笔者还是填了个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作为第二志愿的。记得当时是晚上在包图填写转专业志愿的,没记错的话代同学在我桌对面写题目。第一志愿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转专业申请是自认为写的是比较认真的,大概是先说原来的专业机械工程很好,但是不在自己的兴趣点上,然后陈述一下自己大一的学习成果,主要是成绩和项目经历这方面的,最后再表明自己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了解和兴趣点。但也不应该过长,当时写完经过我几轮删减大概到800字左右。当然要注意在文字中给自己避坑,对于自己不太熟悉或者没有把握而老师又有可能提问的信息,要做审慎考虑。对于第二志愿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我则没有做过多考虑,我本身兴趣也不在芯片相关领域,何况微电子专业也有材料方向的,建议了解考虑后再做选择,在申请原因中很多地方只是改换了一下专业名。

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首先是学院教务老师审核,这个比较快, 我记得提交申请结束后几天就通过了,当然也有听过20级某学院卡学生转专业的情况,不过后来经过投诉似乎全部重新审核了。之后是学院领导审核,记得是机动学院党委副书记审核的,大概是在学院教务审核通过后几天审核通过的。接下来就走到了比较关键的一步,目标学院教务审核,这步分很多流程,稍有一步被退回基本(99.9%)就说明转专业失败,首先是教务老师会查看你的成绩单,看看你有没有参加面试的资格,笔者记得很清楚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自动化实际上只接受第一志愿参加面试考核,信息安全,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好像是要求转入学生核心学积分,第一志愿要求在拟转入专业前50,第二志愿要求在拟转入专业前20。至于笔者为什么知道呢,其实是因为笔者的成绩在机械工程刚好是排百分之十几接近20,这个成绩在我的第二志愿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是不能入选面试的,也就是说我的核心学积分进不了微电子的前20%,我也就自然无法参加面试了。原来是信息工程的金同学和我一起参加了2020级转专业,他其实是很有实力的一名同学,但可能出于保守考虑,第一志愿只填报了信息安全,第二志愿实际上没有什么选择空间,最后填报了自动化。记得在星期5晚上,就陆续听到有人收到了电院的面试通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面试均安排在当周周末,然而在当周周五晚上,我笔者和金同学的转入教务审核处均没有任何动静,当天晚上我两一度以为要凉了,连面试的资格都没有,不过我可能已经摆烂习惯了,居然没什么悲伤的感觉,唉。不过还好,第二天上午我和金同学就收到了转专业面试通知,很不幸,金同学和笔者的第二志愿均因为上述原因被拒绝,这下只能背水一战进行第一志愿的面试了,笔者的面试被安排在下周的周二中午,而金同学被安排在下周的周三中午。

走到如今地步也没有任何退路可言了,笔者在剩下的几天内一边不断地阅读学长的转专业经历,以及广为人知的杜大佬转专业指南,一边子在整理自己大一学年主要的成果,那些成果在今天看似乎都有些幼稚,工作量总体也不是很大,但在当时自己觉得已经是能做到的最好了。除此之外最终要的当然是准备面试了,笔者首先拟定了面试自我介绍的初稿,因为面试老师是实际上是能拿到学生的转专业申请的,所以我将自我介绍的内容和申请的内容稍微错开了些,更侧重于自己的实践经历和兴趣特长。也准备了一个清单来应对可能会问及的问题,当然要包括各科成绩可能的询问,这其中我要特别感谢来自知乎的一位学长,我在知乎上刷到了这位2019级学长的转专业经历,其中提到了他是如何从船建学院转专业到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他将生物医学工程作为转专业的第一志愿,电子科学与技术作为转专业的第二志愿,最后第二志愿参加了面试没有通过,通过了第一志愿,在他的回答中大致了解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老师的特点,就是关心各科成绩。我私信了这位学长,试图询问一些更加具体的细节,想不到一天后学长竟然回复我了,我马上点开知乎右上角的小红点,首先向他陈述了我的基本情况,各科成绩情况,以及项目经历,学长则给予了我一些关于弱势成绩解说理由,最重要的是从学长这里获得了往年转专业的数据情况,以及面试的流程,非常感谢这位学长在交流结束后对我的鼓励,“你的希望还是很大的”,我决定不在抱着一种佛系的态度,认真准备这次的转专业。

面试当天上午我四节满课,但我全部翘了,这对于大学十年仅有的一次转专业机会来说不值一提,我在思源湖边,一遍遍默念着自我介绍,自己给自己做表情管理,当时我想到了可能的英文自我介绍,但是时间不太够,根据学长的经历似乎只有自动化比较喜欢考察英语口语,我也没有准备。电子科学与技术的面试很早,从中午十二点半开始,由于电子科学与技术的面试和信息工程是在一起的,所以选择的信息工程作为第一志愿,电子科学与技术作为第二志愿的,只需要在信息工程面试一场就行。我看了下名单,只填报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面试的有10个第二志愿同学,2个第一志愿的同学,很抱歉,这些同学我都不认识。我从西区步行走到电院群楼三号楼,没有骑车,告诫自己也仅仅是一次面试而已,我这人有一个毛病,总是会以一种“总会活到两个小时后/总会活到暑假”这种苟活的心态去准备,这可能导致我通过是顺利通过了,但是分数可能不太理想,我也在想办法改正这一点。

面试排队的氛围有些紧张和窒息,前面那些第二志愿的学积分应该都是比较高的,从在旁边的听觉来看一般在88/89/90左右,第一志愿基本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信息安全,不过在先前也有耳闻工科平台转专业第一志愿是较第二志愿是有一定优势的,我也没太焦虑,毕竟都走到这步了,成绩也不是自己能handle的东西。过了十几分钟,第一位同学出来了,只大概了解到是用英语做自我介绍,后面便匆匆走了,很快第二位同学也出来了,但他却是中文自我介绍,也没有说太多细节,走了。好家伙,随机中英文面试,我没准备,打开手机谷歌翻译,翻译了一下前面的核心语句,后面的自我介绍什么的我计划硬着头皮翻译了。我排在倒数第二位面试,前面大概等了一个半小时,还是比较煎熬的。

好了,终于等到我进去了,面试的是一个小房间,外面是透明的,我进去之后首先递上了我的资料,包括自我介绍,项目经历等。现场一共三位老师,一位看着年纪稍长的坐在我的左手侧,另外一位女老师和一位年轻男老师坐在我的右手侧。很不幸的是,女老师待我坐下后,便开始让我用英文做自我介绍,然后便开始翻阅我准备的资料,我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硬着头皮结结巴巴说完了,话音刚落,女老师便评价说“口语不太行啊”,我苦笑到“太久没说英语了”。左手侧的男老师则问我我的四六级情况,我回答了。之后右手边的男老师问我成绩相关,他手上拿着一本成绩册,上面应该是印着所有参加面试的人的所有成绩信息,他审阅了一会后,问道“上面没看到你基电(电路理论)的成绩,请问是有什么原因吗?”看来这位深耕科研的青椒可能对工科平台的培养计划不太熟悉,机动学院是大一下修概统和数据结构,大二上在修电路理论的,我当时面试的时候还在修电路理论。我向老师陈述了原因,老师又问到关于项目和竞赛获奖方面的信息,我如实回答,然后就是询问奖学金之类的,最后应该是问了我关于转专业的想法?记不太清了,反正我还在思考接下去如何回答时,那位女老师说,你的面试结束了,可以先离开了,我还没太缓过神,只好离开了会议室。

之后我又走路回到了寝室,下午有游泳体育课,得去早点,路上碰到了金同学, 我和他从二餐走路走到软件学院大楼,因为在周末我和他去各自的面试场地看看,他当时没有找到,网络空间安全系没有独立的办公大楼,是设在软件学院内的几层楼。然后主要就是分享了一下我大致的面试流程,边走边聊一直到高速桥下的朝花夕拾附近,我回寝室上,收拾收拾去上了游泳课。躺在泳池内,我却回想不起来几个小时前发生的一切,这可能确实是有些梦幻。

之后便是漫长和焦虑的等待时间了,我一边应付着手边的学习任务,一边打开交我办刷新转专业日程进度,过去了快一个星期,也没有什么动静,我只能说这些老师可能都是ddl战士吧。就这样等呗,在当周末的体测结束后,我点开交我办,显示转入学院教务审批已经通过,现在流程走到的转入学院院长阶段,我还是比较开心的,因为按照往年的经验,走到这步,转专业成功的概率就大很多了,同时询问了金同学,他也审核通过了。最后大概还过了几天,全部审核通过了。下周二,教务处发布了上海交通大学关于2020级工科平台和自然科学试验班专业分流结果公示的通知,也就是转专业通知,当时我正在上选修课,点开名单看到上面有我,转专业这才基本尘埃落定。晚上收到了一些原来在行政班后来在电院同学的问候,更多的还是大一在机动结识的同学,甚至直至现在我也不太认识转入后班级的同学。更多时候还是在和原来行政班的同学以及机动的同学联系。

转完专业后的日子过得比较平淡,摆烂到期末前。快到期末了,发现理论力学,电路理论,数理方法和大学物理这四门课都没怎么学,开始女娲补天,不过GG的是,我的数理方法复习时间太靠前的,后面也没有交叉着回顾,导致复习的时候感觉很不错,题目基本都会做,考试的发现连个傅里叶变换都求不出来,唉。电路理论和理论力学都复习的还行吧,前面说了,大学物理是真的翘课翘太多了,物理量之间的联系都记不起来,考试直接G了,最后分数巨低,别忘了这学期我还有一门大学英语4,只能说最后是炸的差不多了,单学期核心学积分排名在转入专业差不多快排到50%,这也导致我现在面临推免的压力,怎么说呢,自己造的烂摊子那也得自己收拾,该重修的重修,不能重修的后面的课程好好学吧,还有什么办法呢。

期末情绪调节也出了点问题,当时复习数理方法的时候,看着那些题几周前还能做出来,现在却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了,情绪很低落,在自习室间断性的叹气,影响到了周边自习的同学,金同学也在旁边。我当时是真的有些难受,当天晚上大概两点多才睡着,第二天早八考数理方法,听着旁边的女生刷刷刷的写题声,我心态直接炸裂了,最后三个大题全是关于数理方程的,这块是我复习的盲区,不出意料,数理方法最后炸了。

期末考完了,当天上午最后一门是理论力学,不难。考完之后回寝室收拾了一下这学期的所有资料,把树莓派刷上Android TV系统,把玩了一下,下午和同学打了两个小时乒乓球,傍晚和代同学从思源门出发,骑自行车到紫竹,做闵行38路参观了一下闵行区浦江镇的沈杜公路地铁站,这里是8号线(市光路-沈杜公路)的起始站,也是APT浦江线的起始站,我一直对城市的地理布局,公共交通有一些兴趣,考完了就想到处逛逛放放开。我们到达沈杜公路后,先上浦江线站台,庞巴迪的4编组自动旅客发送系统,从起点站坐到终点站,代同学表示很新奇,这个车也是无人驾驶,胶轮高架水泥地。其实本来是计划8号线在浦江镇延伸的,但在当时地铁审批收紧的年代(其实现在也一样),加上对浦江镇日后人口的预判(上海地铁6号线(浦东小轻轨):你在说什么?什么砖家?),最终选用了APT的方案,我们从沈杜公路上车,一路做到终点站汇臻路,摇摇晃晃的,在汇臻路看列车折返,也就是说,我们去和回其实做的是一趟车,回到了沈杜公路。之后我们切换到8号线站台,8号线也算是一个比较奇葩的线了,6/7节C车混合编组,GOA2(存疑?)经常对标失败,然后就是不看来车是6编组还是7编组的旅客,有时候在第7车厢屏蔽门外发现没有车,因为他遇到的是一辆6编组的8号线哈哈。为什么上海的三条C车线有两条经过闵行呢,5/6/8号线,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查,这其实是有丰富的历史原因的,另外我也发现,B站评论区关于这些事情的视频(拍车什么的)经常有车迷大佬探讨,自认为还是能从中学到不少干货的。

我和代同学上了8号线,一路做到东方体育中心,这里是三线换乘站(6/8/11),我们换乘了11号线,准备做到龙华换乘12号线到桂林路换乘15号线回到学校。在地铁上我们对着运营线网图进行了一番探讨,展望上海地铁低三期规划,上海一线城市那还真不是说的,其他二线城市三期结束时后普遍运营里程在4/500之间,上海二期建设完成就已经达到831KM的恐怖运营里程,三期里面最关心的是23号线,传说中的闵行开发区-上海体育馆,闵大荒学子一键入城,按照工程规划,将在闵行校区思源门附近新建工程名为“沪金公路”站,届时闵行校区将被3条地铁包围,左边北上莘庄的5号线,右边莲花南路北上宝山的15号线以及南边东川路上东去徐汇核心区的23号线。其次是嘉闵线,很多在交大的朋友有个误解,认为虹桥火车站离学校很远,其实不然,只是因为闵行区作为上海实际地理在中心,经济上是西南,动东川,剑川都是祖国西南的云南的地名。闵行区右侧毗邻徐汇核心区,北侧毗邻长宁,西部和南部则与松江区,奉贤区相邻,而总众所周知上海地铁总体是以黄埔为中心放射状分布,这意味着青浦,松江等郊区的地铁基本都是横向穿过闵行区,从闵行区过境的地铁,除了私自修建受到罚款的5号线外,全部是东西向的。而5号线因为本身4C/6C运力受限制,无法承担北延虹桥的客流重担,只好维持现状。从地图上看,闵行校区实际距离虹桥火车站只有10公里左右,却没有直达地铁,目前比较推荐快速的是闵虹二线和奉贤公交开行的虹桥枢纽5路,千万别做校门口的虹桥枢纽4路,巴士二公司摇车情况非常严重,需要大概坐2个小时(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快期末做这趟车去七宝校区散散心,坐了快一个半小时,人麻了),大概需要45分钟左右。

寒假第一天就在回到学校后过完了,之后在寝室摆烂了几天后,和同学在霍体打打羽毛球,我技术很菜就是了。然后有一个下午去浦江镇办了点事,顺便去了下徐汇校区吃个晚饭。然后又在学校摆烂几天,期间陆续出分,只能说心态稳定,求导不慌,大事慌也没用,小事慌意义不大。

约摸是18号吧,和经常打乒乓球机动的余同学,一起约好去佘山 玩,我早上7点半坐校车先去了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汾阳院区办了点事,然后直接骑车到嘉善路坐9号线到桂林公园等余同学,大概不到10点在桂林公园站会合,继续坐轨交前往佘山,在地铁上我两交流了一下这学期情况,他这学期进步很大,单学期排名已经快进入机械工程前10了,我身边的人都很优秀🥰,我自己拉跨那就自己加把劲吧。

到了松江佘山,转了一趟公交,先来到了西佘山,说真的,上海这种地方真稀有,几乎全是大平原,在西佘山上绕着半山腰一直到山顶那个标志性防火瞭望台,期间看到了西佘山背后的巨型天文射电望远镜,真的是第一次看见很震撼,比想想中的要大,山上空气很不错,景区内人数到也不多,总体还是比较推荐的。上山容易下山难,我和余同学选了一个小路下山,过程很刺激,下到山脚是一个兵营,应该是防火什么重点相关的,具体就不多阐述了。

下了西佘山,大约步行一两公里,就到了东佘山,这个应该海拔99米左右,比西佘山高,算是上海陆地最高峰了?不太清楚,走到东佘山的时候已经没什么力气的,显而易见东佘山人比西佘山要多,我也不太清楚为什么,进去之后先是一座塔,然后旁边是小卖部,那个价格嘛,你们懂的。之后就是爬山了,说实话,人真的老了,爬个几十米的山气喘吁吁的,当然路上景色还是很不错的,爬到山顶是一个正在整修的教堂,然后旁边是上海天文台,但不巧的是也在整修,进不去,只能在外面看看,尝试在佘山顶部看看陆家嘴厨房三家套,没有看到哈哈。在山上看着不远处的篮球场,还想试试马格努斯效应,丢个篮球看看弧线。下东佘山过程中看到一只鸡,真的,在上海第一次看到这种东西,内心出了震撼也不知道说什么。下了东佘山,出来到青松公路,上海的地名命名挺有意思,XX公路,就是连接什么到什么的路,前面提到的沈杜公路什么的也是这种。

后续行程怎么规划,下了西佘山,一个是坐199路去交大七宝校区,然后回闵行逛逛,还有一种是继续坐九号线去市区,毫无疑问,我们坐了九号线去交大徐汇校区。很不巧,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快两点,徐汇二餐已经暂停营业了,搞笑的事情来了,我和余同学达成在徐汇第二餐厅吃泡面的成就哈哈,阿姨是个四川人,从她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吃玩饭后我和余同学去上海影城看了穿过星星拥抱你?(记不太清了)抗疫主旋律片子,又回徐汇校区解决晚饭(没错,这一天我三进三出徐汇校区,三餐都在徐汇解决的),然后晚上两个人骑车十公里左右去了外滩南岸,从外滩南岸的轮渡码头,一直向北外滩走去,不得不说,夜晚的外滩别有一番风味,即使已在深东,黄浦江面上,马路上,依旧人来人往,车流不息。大约走了快一个小时,我和余同学抵达了北外滩的国际客运中心,在此处搭乘12号线踏上归途,12号线外号雪碧,算是上海地铁的精品线路了,6A的编组却不太拥挤,从国际客运中心一路坐到桂林路,然后换15号线回到学校。

第二天应该是待在寝室里了,还把室友的书给发快递发去。

之后家长也在询问我什么时候回去了,我心想应该是不能再待太久了。大概是20号,我本只想反向坐5号线奉贤新城方向,看看上海地铁唯一走大桥过江什么感觉,在东川路地铁站时又想达成乘坐完上海轨道交通所有线路的成就,脑子一热就买了张一次票,从东川路先坐到西渡,5号线过江段限速20KM/S,据说是附近居民投诉噪音问题?反正过江速度比不过在闵浦二桥上层的公共汽车。在西渡下车便换向一路北上去莘庄了。

莘庄换一号线依旧是往日那番人挤人的景象,我又一口气坐到了上海火车站,在这里换乘3号线,只能说上海地铁系统内上海火车站这种巨长的通道换乘还是少点吧。出站入站换乘3号线后,在镇坪路换乘四号线,到中山公园天地换乘2号线,然后西去虹桥,在虹桥火车站换乘17号线,这种和5号线一样只有一个换乘站的地铁其实是比较困难地完成成就的,搭乘17号线往西坐了一站到诸光路,站台门很有特色,然后就坐17号线返回虹桥火车站了。在虹桥火车站换乘10号线,去交通大学站,徐汇校区,解决午饭问题,顺便在学校内休息一下。本还想去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参观,不巧当天没开,下午那些路程都比较短,不太记得具体站名,大致是从交通大学站换乘11号线,然后在武宁路站?换乘14号线,接着换乘7号线,在7号线本来是计划做到高科西路换乘6号线再换18号线到龙阳路的,但是我在7号线上睡过头了,索幸7号线在花木路折返,我醒来之后发现情况还没有变得更糟糕。18号线到龙阳路之后就是无聊的16号线去临港了,运气不好,上了一趟普通车,花了72分钟坐了16号线全程到滴水湖,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滴水湖,熟悉又陌生。在滴水湖畔看到了免费环游巴士,司机候车半个小时车上也只有我一个乘客,在滴水湖靠海侧下车,是个生态公园,在里面绕了半天,决定去南汇观海公园看看,全程步行,大致走了四五公里,终于到了东海之滨,经典的海天相接,白茫茫一片。在观海公园大约逗留了一个小时,天色渐暗,在该处公交站坐浦东33路回到了滴水湖地铁站,踏上归途,归途依旧是16在罗山路换11在龙华换12在桂林路换15回校,到学校大致快九点的样子。第二天就正式回家了。

这个寒假又是一个没有学习任何新知识的寒假,总体过得比较平淡,所幸寒假时间也比较短,不久就开学返校了。

大二下

我是提前两天返校的,当天上午到校,下午便报名了返校志愿者。这学期我的课程压力是真的大,不仅要学习电子系大二下学期的计划课程,还要补修因为转专业导致的数电模电,电子技术实验和工程时间与科技创新I,我倒也悠哉游哉,前三周过得还挺正常。第四周周二晚上,我刚做完电子技术实验,去坐工科创I的焊接,看到班上有几个同学戴口罩,只能说有点疑惑但也没有放在心上,把喇叭焊好了,还有一个万用表焊了一半不到吧。晚上回寝室洗洗睡。还和室友开玩笑说要是明天封校就好了,原地开始摆烂,没想到一语成谶。。。

第二天醒来,打开手机屏幕,开幕雷击,学校封闭管理,改网课。我原本以为最多封几个星期,也没太注意。就正常出去买饭,网课摸鱼什么的。那段日子高密度核酸检测,封闭管理嘛,也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感觉这段时间在我的脑海中消失殆尽,至于上海各种负面新闻什么的,我只能说大概是麻木了吧。

一直到期末,我才总算清醒过来,有点想吐槽的是,网课阶段,前期那些实践类课程基本都停课,但是在学期中or第12周开始,就陆续线上复课,后8周还要 上模电,导致我后面几周压力山大,也没有时间复习。本来这学期的课程就比较多,最后没办法,我缓考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其他都去考了。电磁场考的不太理想,其它都还行吧。这学期真的没什么回忆,就是应付各种作业+核酸检测。最后说一下排名吧,这学期单学期排名最终预计和我总排名差不多,对于这个结果,我只能说还行,毕竟课程压力确实有点大。现在只剩下大三一年,还有不到30个必修学分,希望自己能抓紧起来了。

小总结

看了眼Typora字数统计,晃晃悠悠整个回忆系列至今也有数万字了,当然受限于本人水平写的和流水账差不多。总体上记录了我还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件。不难看出,大学以来我是没有做出什么有意义的成果的,我觉得这也是我没有找准方向的一个体现吧,目前阶段最紧迫的任务,一是抓好成绩,能重修的尽量重修,努力把握接下来的课程。二是掌握更多技能,初步计划是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从这个暑假开始,我也会将进度及时更新在博客上,三是做好两手准备,如果无法顺利推免,做好考研的准备,心理上和行动上。

我的系列暂时就更新到这里,去年这个时候,我写个人博客,在为机械工程的就业前景,为转专业担忧。今年这个时候,我在为推免的事情发愁。一切都将在明年的这个时候揭晓,肯定是不能向之前那样用那种苟一苟的心态去迎接挑战了,我必须打起精神,重整行装再出发,在大三开学时满血复活迎接该学期挑战!